0
Posted on Saturday, May 26, 2012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应该是英短吧忧郁的猫豹妹的绝活豹妹在打望美女暹罗猫
暹罗猫坑爹吧!你们在干啥呢!寡人清梦啊~“你是谁?”

Flickr 上的相片集 2012.05.26@墙墙猫咖啡馆
今天跑去墙墙猫咖啡馆了,实在是有趣。店里面的猫咪各种可爱,实在是喜欢。我要hold住,现在暂时不能够养猫啊~
0
Posted on Friday, May 18, 2012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水母轮船太肥了小丑军团搞基白鲸
Bear密集的BearBear商家的十八般武艺叶海龙采花小分队
Nemo海月水母

Flickr 上的相片集 2012.5.13@Dalian

公司今年Star Trip去大连玩,人品爆发得到一个机会。时间匆匆,本来想去滨海路溜达的愿望都没有达成。只是匆匆逛了一下老虎滩极地海洋公园。

0
Posted on Sunday, April 08, 2012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虾米音乐#♫ 分享 岑己何时的精选集《仅怀念ni和逝去de爱情》 http://www.xiami.com/song/showcollect/id/10581037

被爱的和有所爱的,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犯贱。

0
Posted on Sunday, March 18, 2012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去年年底公司进行了大动作,其中起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测试和开发的比例和业界的标准比例不符。业界里面一般测试开发比例都是1:10 ~ 1:2这样的情况,但是我们却是2:1 甚至有时候是4:1。

疑惑为什么要这样去衡量一个项目是否正常,难道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东?我很是怀疑。去stackoverflow上面问了一圈,等到这么一个答案 http://programmer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28586/programmer-tester-ratio
简单来说,是项目组的情况而定:

  • Common business systems (internal intrane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etc.) - 3:1 to 20:1 (often no test specialists at all)
  • Common commercial systems (public internet, shrink wrap etc.) - 1:1 to 5:1
  •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projects - 5:1 to 20:1 (often no test specialists at all)
  • Common systems projects - 1:1 to 5:1
  • Safety critical systems - 5:1 to 1:2
  • Microsoft Windows 2000 - 1:2
  • NASA Space Shuttle Flight Control Software - 1:10
好吧。我只想说,如果没有体会,分析就简单的进行这种类似于暴力的重组,拆解,后遗症都是很多的。其中滋味,只有第一线的人员体会最深。
后来和sisi聊天,从他口里得知他们现在要做以前测试要做的工作了,自己乐了。原来工作没有变,变得只是谁去做那事了而已。那问题就回到那个问题:“如何将最适合的人放到最适合的位置去做合适的事情。” 这种类似暴力的重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选择吗?We'll see.
0
Posted on Sunday, March 18, 2012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有人说《one day》是关于备胎的故事,我带着这样的想法,进入了这部电影。当我看着电影的时候,又更加忘记了备胎的存在。我看到的,更多是生活。

国外的电影总是以一种平常生活的角度讲述故事,但却不是那样的冗余而主题不明确。是的,如果它想要说爱情,那么内容都会因为爱情而存在着。受着国内语文的熏陶和荼毒下,我渐渐体会到,理解这些东西,语文不好是不行,远远不行的。
Emma一直这么等着,爱着Dex,而Dex却一直风流着。直到生活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喜欢的并不是现在的。电影中,Dex选择了离开去追求自己的所爱,而且加入了Dex的妻子的不忠,显得Dex的离开是正确的。而现实的生活是,Dex破坏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了。他这样的做法,显得就是那么的不负责任。
当两位主角在一起的时候,我却想问:"这是爱情么?难道电影是在告诉我们这就是现实的爱情么?"我不知道了。显然,这对于Emma是不公平的(请原谅我用了公平这个词,世界本不公平,只是大家都不想承认这样的事实而已。)但是,爱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我期望爱情是一开始大家就相爱进而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现实能够很好的把人扇回地狱。
  1. 就算一开始Emma和Dex就在一起,他们会幸福么?显然不会。那个时候的Dex并不成熟,那并不是最佳时候。很多事情就像是注定了的,在命运降临之前,我们只能够做最好的自己。
  2. 电影里面的悲剧一节,可能就出现在Emma离开的那部分。而现实中,悲剧可能更多,但是导演都选择了摒弃了,篡改了。比如,Dex的妻子之前不忠,后来又和Dex像朋友一样相处着;又比如,Emma的前男朋友过来和Dex见面。。。我只是想说,电影,和小说一样,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媒介。
  3. 两个不相爱的人在一起,尤其是,其中一个还恋着另外一个人的时候,注定是悲剧的结局。这简直是毫无悬念。所以,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会失败的。虽然说,导致婚姻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没有爱情不是其充要条件。
  4. 学会独立。在Emma离开以后,Dex一度沮丧,沉沦。但是,现实是,有人总要学会振作起来,学着一个人生活。现在各种宅,各种腐,现在看起来,都是不成熟的体现。于以后的生活无益。生活可以是平凡的,有趣的,但绝对不是宅的,腐的。

0
Posted on Sunday, March 18, 2012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周二买了小米手机,周三到货,算来已经用了几天了。上手还算快了,现在感觉良好。
折腾三天,基本搞定基本的应用了。感觉就像原来自己在大学买的掌上电脑复活了一样。一分兴奋,和一分怀旧。
记得大学的时候,猴子拿着宏基的一款掌上电脑,我的那个羡慕劲啊~省吃俭用,囤了大半年的积蓄,终于从网上入手了一款ppc. 题外话,那会儿的淘宝还没有现在这么让人迷乱。京东也不知道在哪里。大部分的交易是论坛里面找人做担保,或者直接先款后货。那会儿的人真诚实啊!好吧,算我没有遇到坏人。
买来ppc以后就开始各种折腾:泡论坛,看帖子。然后下载各种软件,再找各种注册码。。。各种折腾!记得备份系统的时候是最郁闷的。当时最多只能够4G的内存卡,自己又只买了1G的卡,各种折腾。。。再次题外话,那会儿博客是个新鲜玩意,早一批的微博也是一年以后才流行的。(比如叽歪,饭否。)
有了ppc以后,吃饭香了,睡眠迟了。每天晚上装模作样的跑去上自习,实际上是找先玩一通ppc再说:阅读白天从电脑上更新下来的rss,再做个笔记表示自己很有见解,实际上现在啥都忘记了。或者大半个自习就耗在游戏上了。
ppc除了用来玩游戏(我是说我自己的使用习惯),看rss,还有很多作用,比如:记账,看书,看电影,听歌,查资料等等。基本能够满足我小P民的需求了。
回想大学时候自己看完的小说基本都是在ppc上面看完的。坐在电脑桌前我就很是焦躁,看不了书。
再回想自己记了两年的帐啊!全部都是在ppc上面完成的。
可惜,ppc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是以新的一个面孔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最好的例子就是windows mobile到windows phone的转变。从wm2002系统到今天,10年了,变化还是很大。
现在一边听着歌,一边敲字。思索着,互联网本来就应该这样做:人们不应该是坐在桌前,而应该是在随时随地通过身边的小设备连接到网络。
怀念那些死去的和半死不活的老智能机们:黑莓,掌上电脑,palm。。。

0
Posted on Saturday, February 18, 2012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想记录一下所谓的bug report了。两年半的时间,我报了1300个bug。在这1300个bug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个人比较喜欢什么都喜欢去尝试,什么都要弄一个极致的想法和做法:如果报了1000个bug,那又会怎么样呢?
  1. Bug report是门技术活,和写作有关
    不要以为bug report只是简单的描述复现步骤,如果是如此简单,那么谁都可以当测试人员了。即使在测试团队里面,大家有时候还是会去讨论bug report描述不清楚,看不懂,缺少信息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好了,我在这里就不吐槽国内语文教学如何如何"坑爹"的了。或者,你可以告诉我,中文是一门语境高的语言。可是我的bug report用不到那么高的语境,我需要的只是需要把一个事情描述清楚而已。
    正如大家说,英语学不好,多半是由于语文没有学好。同样,语文没有学好,bug report也写不好。同样一个bug,在不同人的眼里,可以有不同版本的bug report。但是,总有那么一个report,是最简单的,最有效的。有点像设计中的一个理念:"总有那么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对于bug report是很有帮助的。
  2. 如何提高bug report质量
    问题太广,方法太多,需一条一条细数(下面一条一条整理)。但是,如果说没有相应的经历,我估计总是有人不能够理解下面的内容,正如我现在依旧看不懂很多电影。《程序员修炼之道》里面也提到,没有经过几十万行代码的锤炼,是很难达到高手的境界的,也就很难理解高手所说的信息。(额,我不是想说我是高手,只是想说,有过相应的经历以后,再来看这些,会产生一些共鸣。)
  3. 多看,多想,多练。
    关于这个,有一个题外话。一般而言,技能提升的方法有2种:外部环境内心驱动,即外部提供足够的环境促使个人发展和内部驱使自己的个人发展。就我而言,我还是内心驱动那种,结果就是,有时候别人 忽悠我,我生硬地点点头,回头继续干自己的,直到撞到南墙才反省。
    "多看,多想,多练"这个是我刚进公司的时候,上面的manager给我的一个tip。
    1. 多看。刚进公司那会儿不知道如何报bug,或者报的bug太龊,几乎每次都要被师傅给呵斥一顿。后来的方法是看别人报的bug。这个渐渐成了自己每天都会做的一件事,读读别人报的bug,然后试着自己去重现一下。这样,既对产品了解了,知道哪里容易出bug,又能够学习别人报bug的风格。
    2. 多想。在看了那么多bug以后,思考的是:如果这个bug丢给我,该如何去报?动动脑子是一件好事。在想不出比别人更好的描述之前,就会拿当前的描述作为最好的模范,直到有一天你会博采众家之长。
    3. 多练。动手与否,效果很不一样。有时候,我们想了很多,等到做的时候又老是忘记写上重要的信息,或者发现了之前思考不足/遗漏的地方。无论如何,这些是好事,促使自己报出更好的bug。
  4. Bug Summary
    我们的测试经理曾经说过,好的bug summary是成功的一半(其实,我也说过,比如在这里 :) )。怎么说呢?如果bug summary写得足够好,那么别人几乎不需要再仔细看里面的内容,就知道你所描述的bug是怎么回事了。就开发而言,看完summary,再回想一下当初自己是如何设计的,就能够分析出这个问题是如何出现的,该如何去修;就需求分析员/测试经理而言,从summary里面能够读出这个bug的严重性和优先级,尤其是在bug triage的时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好吧。那我把bug summary写得老长老长,将所有想说的都写进去吧!额。。。那这不是bug summary了。既然是summary,那么ta应该是简洁的,优雅的。所以,一般而言,写bug summary的时候,需要思考两个问题:1. 能不能够再短些?2. 有没有歧义?如果说既短又没有歧义,那么,恭喜你,成功一半了。
  5. Versions
    应该说很多团队都会在bug report里面包含这些信息。比如,浏览器(Firefox 10.0, Chrome 18.0), 操作系统(Ubuntu 11.04, Windows 7), Flash player version, Build version. Version info可以很好的指出这个问题在哪个版本上面会有这个问题,什么时候出来的,什么时候在哪个版本上修好的。
  6. STR (Steps to Reproduce)
    终于到STR了。好吧,这里要详细描述问题是如何出现的。但是,先等等。你的第一步可以执行不?如果说别人第一步都找不到入口,那后面如何执行下去。要保证第一步是可以执行的。但是这样有可能导致另外一个情况:步骤很多,20多个步骤。好吧,你写得绝望,开发也看得绝望。如何解决?在STR之前插入pre-condition,也就是说,在做第一步操作之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或者,提供测试环境上面的数据给开发作为reference。
    关键步骤的时候,尽量用'华丽的分割线'将其标出来。要不,开发没有留意到你这里是这么写的,直接说"不能够重现",那一来一往又多几分折腾。
  7. Screenshot, Video
    截图和视频是"必杀技"。对于界面上的issue,一个简单的截图超过千言万语;对于复杂的操作,一段视频胜过20多行steps。对于截图有一个小提示,尽量将问题所在地方圈出来并加上注释。要不,有可能别人费老大劲在你的图上找问题所在"你妹的,到底哪里有问题啊?我怎么看都是好的呢?坑爹呢!"
  8. 【进阶】Error log
    抓取错误信息并试图去读错误信息。一般来说,如果error是被代码捕获到的话,那么error log里面提示就能够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为啥会出现了。(应该大部分开发都会这么做吧!)至于没有被代码捕获的error log,那么error log里面的哪个文件多少行哪个方法的时候抛错,也是很有意义的。这对于开发,是好事。对于测试人员来说,如果对代码有兴趣的话,还可以从log里面看到后台是如何实现的。一般而言,后台里面有很多debug级别的信息,描述了后台是如何处理消息的,在处理什么的时候报错的。这样对于理解背后service是如何工作的很帮助。慢慢积累多了,就知道某个error为何会出现,或者根据error log分析出如何重现问题(这个是分析production环境上缺陷的很好方法)。
  9. 【进阶】Comments.
    如果说,以上都有了,都很不错了,那么,一个简单的comments将为这个bug report'画龙点睛'。比如,你写到'这个缺陷只在这种条件下能够重现,其他条件下没有这个问题',或者'这个缺陷是由于client端发送给service端的消息错误导致的'。这些,可以更好地帮助别人, 也可以为你加分
  10. Template
    按照上面的说法,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小组的bug report template将是很有用的。这样能够保证bug report里面提供足够的信息,省去到时候漏掉这个漏掉那个的。既然这么好,为什么不用呢?(其实,当初写template的缘由是自己每次都要去copy以前的bug report。后来,直接抽出里面共有的部分,建立成template。其实,开发常常干这事。)
  11.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最后来点玄乎的吧!回头来看以上的东西,真的就那么好么?一是,这只是我自己脑海里面的东西, 这些东西可能不适合你,而且,若干年以后我自己再来看这些不知道是不是会苦笑;二是,本来这些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吧!
    如果说,简单的界面问题,你有必要写那么多steps么?一个简单的截图搞定;如果说,你的开发团队就在你的身边,简单口述/重现一下问题给他,胜过文字的冷冷冰冰;
    如果说你的开发团队在地球另外一边,那你还是老老实实写那么多东西吧!一来一回真的很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