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Posted on Wednesday, October 06, 2010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也正如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别人对我说的一样,刚开始的时候,还觉得王宝强就是个乌鸦嘴,越到后面越觉得没有意思了,因为就那么就一直"乌鸦嘴"而已。可能说导演也意识到了这点吧(怎么又是导演,对是导演,错也是导演,编剧呢?),为了避免太过于乌鸦嘴,在后来,又转向了现实的一个话题--小三。
这里的小三还是那种很简单的,或许就如别人说的那样,恋爱中的IQ比较低吧。她选择的退出,算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但是,无论怎么说,你终究还是婚外恋,无论你多么纠结,多么真心。
其实,快要到最后结尾处他老婆的出现和表现,让我觉得那个就是我希望的婚姻,应该是那种相互信任,平淡如水的生活。但是,爱情不是婚姻,爱情是需要热情的。
0
Posted on Friday, October 01, 2010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
9月8日去了西安,一是公司举行的员工活动,集体去了西安;二则是去参加lily的婚礼;三则去见见老同学们。

本来近来感情的问题,自己希望能够离开成都,去西安上班。但是后来还是想呆在成都,自己毕竟不能够这么感情用事,就算自己离开了成都,如果说自己 心里放不下,跑到天涯海角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权当去西安是散散心吧!

lily是我师傅,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哈~早早就给我说要我好好加油锻炼,争取在城墙马拉松上面拿奖品,然后我的奖品都归她。我口头上面满是答 应,但是还是没有去锻炼:谁让我在Endurance这个team里面呢!后来城墙马拉松上面,成绩果然比去年落了几个名次,lily说:"正 常!经过Endurance经过一年的磨练,都这个样子了。"(PS:为什么Uncle比去年还好呢?难道是因为他知道Endurance的水深 火热,早早跑到Architecture去了。)由于是折返跑,由西安城墙的南门到东门再折回,我想还是和去年一样,前半截按照自己的速度,不是 很快得跑。结果早早就发现有人回来了,自己一下意识到"遭了,算错了。"我就开始努力跑啊,一个一个地超,最后追到了第八。到那奖品的时候,自己 一下又无语了:去年杯具,今年餐具。心里不禁问一句:敢问,明年会是什么呢?敢不敢来个洗具?

lily的婚礼是在9月9日,就是城墙跑步的前一天。我向她要了照片,还有一些视频。参加完了以后,两个感觉:
1. chuan会给lily最好的。
2. 我也要给她最好的。

这次还是对不住猴子他们。本来说这次还是要好好聚聚的,但是时间安排的满满的,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真希望自己能够和猴子聊聊软件方面的东西,希望 他能够帮我更多。还好有锤子照顾我,也没有机会陪锤子,回去就呼啦呼啦了。


Phoenix Zhong


0
Posted on Tuesday, September 14, 2010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

向阳花之恋,原由 zhongxiao37 上載。

9号到西安参加了lily的婚礼,感觉就是脑袋一热:chuan会给lily最好的。

他们会去康定拍婚纱照,会去西藏旅游,会举办一个只邀请40来个人的婚礼。

chuan会说,“不要骑自行车,至少也要开一辆车带lily出去玩。”

我以为,我只会接触到那种吵闹的婚礼。但是,现在没有了。

0
Posted on Sunday, September 05, 2010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我总是又炒冷饭的嫌疑,这次我还是双手双脚支持。我知道一些隐性力量的强大,我很“粪青”的厌恶这种力量,但生活不是因为厌恶就会好起来的,你需要的是行动起来,或者继续好好得生活下去。



编者按:施一公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饶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近日,两位科学家联合撰文,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基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此文英文版在9月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以社论形式发表。
 
施一公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院长
 
饶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院长  
 
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甚至超过了中国最乐观的科学家们的预期。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
 
尽管对于一些比如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小型研究经费来说,科学优劣可能仍然是能否获得经费的关键因素,但是,对来自政府各部门的巨型项目来说,科学优劣的相关性就小多了,这些项目的经费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人民币。对后者而言,关键问题在于每年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项目颁发的申请指南。表面上,这些指南的目的是勾画“国家重大需求”;然而,项目的申请指南却常常被具体而狭隘地描述,人们基本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意识到这些“需求”并非国家真正所需;经费预定给谁基本一目了然。政府官员任命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编写年度申请指南。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并与他们合作。所谓“专家意见”不过反映了很小部分官员及其赏识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
 
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不仅压抑了创新,也让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中国大多数研究人员常嘲讽这种有缺陷的基金分配体制。然而,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也接受了它。部分人认为除了接受这些惯例之外别无选择。这种潜规则文化甚至渗透到那些刚从海外回国学者的意识中:他们很快适应局部环境,并传承和发扬不健康的文化。在中国,相当比率的研究人员花了过多精力拉关系,却没有足够时间参加学术会议、讨论学术问题、作研究或培养学生(甚至不乏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力)。很多人因为太忙而在原单位不见其踪影。有些人本身已成为这种问题的一部分:他们更多地是基于关系,而非学术优劣来评审经费申请者。
 
无须陈述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中的伦理规章,因为绝大多数中国研究界的权势人物都在工业化国家接受过教育。然而,全面改变这一体制并非易事。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拒绝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部分反对不健康文化的人,因为害怕失去未来获得基金的机会,选择了沉默;其他希望有所改变的人们则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承担改革可能失败的风险。
 
尽管路途障碍重重,科学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科学家们都已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目前科研文化中的问题。它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借助于研究经费增长的态势和日益强烈的打破有害成规的意愿,现在正是中国建设健康科研文化的时刻。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基于学术优劣,而不是靠关系,来分配所有的新基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新文化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一种新系统的顶梁柱,它将培育而不再浪费中国的创新潜力。 
0
Posted on Sunday, August 29, 2010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转自 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1920.html

现在自己还是喜欢实体书,放在手里很有感觉。电子书的话,等买了Kindle以后再说吧。话说上次和猴子夜聊的时候,两人在说一个Kindle可以买XX本纸质书了。。。


今天对照时寒冰先生的读书心得,反思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

首 先,很惭愧的是我在读书上走了太多的弯路,少年时期看得最多的书是武侠和爱情小说(虽然父亲不喜欢我看这些,却没教我要看什么书,所以都是偷偷地看),现 在想想,真是疯了。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是看这种书而成才的?但从我和一位同村的小时候高材生的发小的经历来看,看太多或者只看武侠爱情小说对自己的知识结构 是非常有害的,那很容易让人沉醉在一个虚构的世界当中,而我的那发小后来也只能高中勉强毕业,我也因为贫瘠的知识结构不能读自己理想的大学,当我意识到这 些后,我才开始恶补我的阅读,至今才找到一点点读书的感觉。

我们还是来看看“高手”是怎么阅读的吧。

(一)高效率的读书方式

读书是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提高自我的捷径。

我从小读书深受表哥的影响,以古今文学名著为主。那个时候差不多能够读到的书,也基本上都是文学类的(文学是那个时候的主流,作家最吃香,连人找对象都强 调自己“爱好文学”)。由于借的书往往催得紧,书读得也快,我读书快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倒逼机制”所致。如果不能按时还书,失去信誉,以后借书就会面临很 大困难。所以,必须高效率地吸收书中的知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时间显得很宝贵,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读书,尤为重要。(左岸:文学类书很能提高写作的文笔吧!

现在,我基本上保持每周两本书的阅读量。乘坐飞机的之前,我喜欢就近买本书,上机后阅读,等飞机降落基本也就看完了。(左岸:高手的阅读量永远那么的惊人!

怎么读书呢?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适合自己的方式可能也有所区别,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能还是比较接近的。

我读书是这样的:

拿到书的时候,根据题目,先想想:这本书如果我写,大概会是怎样的观点,会以怎样的思路展开。然后,看一下简单的介绍及序言等,如果介绍的主要观点与自己 的想法相同,章节的布局也没有新鲜之处,那么,这本书就可以不读或者只是粗略地看翻一下。反之,就买下来阅读。如果作者观点新颖,或者观点与自己接近但章 节中体现出来的思路,有比自己深入、系统和完善之处,也买下来,重点读那些体现出作者深入思考的章节。(左岸:这个方法可以用来克服重复不必要的阅读,自然也试用于那些毫无新意的电视剧。

所以,我读书的时候,一般都会先看目录。目录是提纲挈领,是作者思路的高度概括。通过目录,知道作者的一个大概思路,沿着作者的思路一 路走下去,会让你的思路和逻辑越来越系统、严谨和清晰。因为,读书不仅 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开打思路,学会更深入地、更多角度的思考。

带着一个清晰的框架去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仅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洞悉事物的本质,甚至, 你是在和作者一起写作。这会让你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独到之处,也帮你发现作者的不足或欠缺之处。这样,你读一本书,远远超过以普通方式读十本书获取的收益。

由于此前已经知道哪些部分是自己最关注的,也就知道了哪些应该粗读、哪些应该细读(当然,我现在基本上不分那么清楚了,因为读书效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选择已经不需要了,在阅读中就可以自动做这种筛选),就可以更好地分配时间。

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一支笔,把精彩的观点或阐述划上线,或把自己的感受随时写下来。因为,看别人观点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与作者对话,注意,读书是与作者对话!你不自然地会有一些感悟,把它记录下来非常非常重要。当你养成这种习惯,你会发现你的获取知识的速度会更快,效率会更高,思维会更加活跃。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拒绝你非常厌恶的观点,只要对方能够自圆其说,你不妨也了解一下。中国人的局限性是:会认为与自己观点差异大的观点是荒谬的!往往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而完全不理会对方的逻辑关系。其实,荒谬的观点不一定没有道理。我们应该学会通过交流和辩论,让道理越来越清晰,而不是通过情绪化的宣泄让本来可以讨论的话题变得越来越模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个问题。我也在努力修正 自己的这个缺点。

我在证券报社工作,证券行业是一个大熔炉,本职工作中不仅涉及证券、投资、理财、财务、兼并重组等方面的知识,还牵涉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金融、财 政、 税收、福利、房地产、建筑、土地、工业、农业、人口学、新能源、贸易、交通、资源、环境、社会、人文、历史等等方面的知识,这逼着我广泛阅读,并且以高效 率的方式阅读。(左岸:看来只有单一结构知识的人的眼光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诸子百家应该要有一种大融合,而不是分庭抗争。

我现在多采用组合阅读的方式。即把几本甚至十几本关于同一问题的书,摆放在一起阅读。这样,如同召开一次座谈会,每个作者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权威人士的观点互相碰撞或者补充,让你更深入地更全面地洞悉这一问题的实质。这种阅读方式是我的最爱!但出行的时候不方便,毕竟,一摞书是很沉重的。(左岸:也许电子书的发展可以提供这种便利,只是我们还很不习惯或者太喜欢纸质书的感觉。

读书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于当今在校生而言。

说实在话,中国的大学毁人不倦,很多优秀的孩子到了这样的环境也就慢慢被抹杀了。目前的教育方式和腐败、堕落的环境,在加剧优秀人才的毁灭。因此,我所知 道的几位国内有影响的人,都没有把孩子送到这样的环境中遭受摧残,而是自己教育孩子,或者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这种悲凉而无奈的选择,是当今现实的一个缩 影。如何克服这一点?读书!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坚持读书,在书海中畅游,那么,他就会变得更优秀而不是被毁灭掉。左岸:所以家长们一定不要认为把孩子往重点学校一送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做法。

知识是硬件。再好看的学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作为基础,也只是一张纸而已。

相对而言,在国外受过教育的孩子,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我最近的几次演讲中,每次都遇到从国外赶来的研究生,他们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获取经过提炼和高度概括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捷径。

当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劣质书籍满天飞。选书也非常重要。我特别讨厌动辄引用领导人讲话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表述方式,在中国的经济类图书中,这样的表述非常普遍。这其实是知识分子堕落的一种表现。经 济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或指导,但绝不可以通过领导人的讲话来论证经济学的正确。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因为,很多领导干部其实并不懂经济 学,甚至完全逆着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蛮干。经济学家本应指出其荒谬,引导其回归正途,但是当今的经济学家更多的是附和,通过自己掌握的经济学知识来论证领 导的决策是英明的有远见的和正确的。一味溜须拍马的结果是,一些错误越走越远。堕落为阿谀奉 承之徒,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奴才化的一个可悲标志。左 岸:读书常常面临着很多的局限性。关键问题是,我们看到的书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很多细节往往被遮掩或忽略。我们现在能够挑选的图书,大都是前半本,甚至 前半 本也是精心修剪过的,这注定了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被扭曲的。读书,不能只读半本,尤其历 史,如果不读后半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歧途,就无法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历史。有的人越读书越傻,就是因为老是在前半本书里面晃悠,既没有深入思考,也 没有寻找后半本书去读。

因此,我更喜欢读外国人写的书。他们的学术研究大都比较独立——至少相对我们而言是非常独立的 ——写的书观点也非常鲜明。读那样的书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享受。但 是,我后来知道,即使翻译来的书,也是被动过手脚的。比如,一本讲经济原理的书,提到中国的煤矿矿难的例子,就被删除了。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净本(即被阉割 过的)。不得不感叹:学好外语尤其英语很重要啊!那样的话可以很方便地 读原版书。而且,说外语在这个国家比讲母语备受尊敬。(左岸: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怎么办呢?边阅读边联系生活中真实的例子吧。

(二)让儿童喜悦读书

对于家长们来说,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

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电影,既有对话又有画面。一些家人认为,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取全部知识,不读书也行。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

读书和电影、电视绝不可互相替代!

孩子们的特长是什么?精力饱满,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无拘无束。

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而非全部。

记得小时候,去外地做工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收音机。那台收音机为我打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收音机中播出的故事、评书等,没有电视中的画面,但在听的时候, 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相对应的画面和场景。比如,收听《岳飞传》的时候,甚至连那些激烈地战争场面都能浮现出来。听到的信息,对孩子们的想象、思维等能力是 非常有益的。我小学的时候作文就比较好,跟我听书、读书的习惯不无关系。(左岸:我们最丰富的阅读感官除了显性的眼、耳、手……还有隐性的想像,神奇的思维,电视跳跃太快,常常没来得及思考,画面就过去了。

孩子在画画,或者玩的时候,或者睡前,打开音响,播放故事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取营养。孩子的想象力会弥补文字和声音的缺陷。等听几次,孩子甚至能够完整地把听到的故事讲下来,连语气都很惟妙惟肖。这种听书的方式,对于孩子语言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和记忆力的培养都是极其有益的。当然,当 孩子完美复述听来的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足够的赞美。赞美不能太虚伪,一定要真诚。

读书也一样。书 不一定非常华丽才好,只要有注音,孩子能够慢慢读下来就行了。对于孩子而言,再美的画面也没有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啊!

对于孩子们读的书,家长绝不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该非常重视,至少在孩子觉得你非常重要。你应该在孩子读书以前提前通读一遍,以便与孩子交流心得。这种对话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一种快乐啊。孩子们的一些观点由于不受任何局限而常常语出惊人,令人感叹!现在想想,我多么感恩我的父母亲和爷爷奶奶,他们无论多忙,都不会忽略我的问题,尽管他们的知识有限,但他们朴实的思想和平和、善良的为人之道,让我受益终生。(左岸:再次证明言传不如身教。

千万不要买几本书丢给孩子,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他在多少天内读完。这种对待成人的方式,除了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感外,没有任何益处。孩子的学习效率完全源于兴趣。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读什么书,应该在买书以前,就多次在孩子面前“意外”谈到那本书,当孩子的好奇心被吊起来,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

现在的儿童非常可怜,分数老早就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童年、快乐和前途。在孩子面前谈论分数是毁灭孩子的最快方式!永远不要在孩子面谈谈分数。这会严重扭曲孩子的内心,使其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孩子们都很好强,不谈论分数他们一般也会很努力, 他们厌学往往是不堪压力的结果。家长们更应该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我 翻阅了20多本外国专家写的儿童教育方面 的著作,无不强调快乐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他们认为孩子的专职就是快乐,如何玩得开心、快乐,才是教育的根本。这一点国人很难理解。国外初中的教材(比如 数学)还没有我们小学五年级的难,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培养出大量的世界顶级人才,而我们这些善于考试的人才在走向世界的时候是那么的无所适从。

应试教育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越来越受局限,越来越僵化,加之“唯物”论到“唯钱唯权”观的主流思想的过渡,在房地产为核心的投机体系的助推下,彻底毁灭 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孩子们是非常可怜的。智慧的家长不应继续给孩子增加压力,与外力合伙戕害孩子的成长,而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 孩子们会慢慢对读书产生兴趣的。

另外,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暑假带孩子出去走走,开阔眼界,也是非常有益的。旅游的时候也不要仅仅是照相而已,要注意感受美景,开阔眼界,多与孩子交流心得。美国人Joshua曾写过一篇文章让我非常感触。他写道:“中国人旅游的时候似乎不愿意或不懂得去感受美景,到达一个景点后,他们都会相互拍照……然后迅速离开。中国人好像是为了‘去那里做事’而不是去欣赏美景。”中国人越来越不会享受生活了。在这点上,应该学学孩子。孩子们会很开心地欣赏和玩耍,过多的拍照会让他们反感。(左岸:我们确实有样一种感觉,过多的照片让我们的旅游很无趣,只有有故事的照片,才值得留念和记忆。

古语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有机会带孩子接触一些大家或在某领域内有特长和影响的人士,让孩子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是非常难得的方式。这种良好的气场带给孩子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孩子们更容易产生向接触过的人学习并超越他的动力。这 正是“孟母三迁”的原因!当然,带孩子过多地接触一些习惯不好的人,也会让孩子不自觉地接受那些坏气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样可能伴随孩子一生。那些随意带 孩子接触人而不加辨别和筛选的家长,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人的气场是一种难以用科学证明的东西,但很多人的确在受此影响。

对于孩子们而言,读书的问题其实不在读书本身,而在社会。而这是本文无法解决的。

0
Posted on Sunday, August 29, 2010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
《软件随想录》放在手里很久了,白天上完班,晚上吃完饭,和同学玩玩游戏,基本没有看。好不容易换来一个调休,回家珍爱生命,远离网络去了。

断断续续得看到了第六章,中间是joel关于开办软件公司的片段。中间提到了一点”不要独自一个人创办公司”,观点有三个:
  1. 如果你无法说服任何一个你的朋友,他们都不觉得你的主意是可行的,那么也许它就是不行的。
  2. 一个人创业很孤独的,你需要交流思想,你需要别人给你出谋划策。
  3. 你需要对你的合伙人负责。
其实,自己感觉上最后一点比较重要。可能说,你自己一个人不行了,大不了就不干了。但是,如果说是两个人呢?你需要替他考虑了,不能轻易说放弃。其实,这有些像单身和恋爱的区别:当你单身的时候,你可能你对你自己都不负责的,你的独处,或者独立,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不负责。好吧!当你有了另外一半的时候,你要考虑的问题就多了,你不再是一个人了。

那么,几个人最好呢?
Steve Jobs曾经说过,创业的成败取决于最早加入公司的那十个人。

在看《别为大公司卖命》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0/08/not_working_hard_for_a_big_company.html 的时候,自己又重新认识到这一系列的故事:
  1. 1个人拉绳子的力*100 >> 100个人一起拉绳子的力
  2. 1个奴隶单独划船比100个奴隶一起划船卖力
  3. .....
好吧,屁话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小团队创业”比较好。小组,小团队,小公司等等,每个人的贡献别人和自己都看得见的,也是特别明显的。相反,人多了,谁知道谁努力没有啊。
猫扑是好的,只是后来人多了,就什么“鸟”都有了。
0
Posted on Monday, August 23, 2010 by 醉·醉·鱼 and labeled under
周末,继续蹲在家里。闲着无聊,把《500 days of summer》 拖出来看了。

并没有又从头开始看起,而是直接翻到了488天。那会儿summer已经结婚了,tom失望欲绝。正如tom所追问的,你为什么要和我跳舞一样,这使得tom觉得自己还有机会,但是summer只是回答了一句:“我喜欢那么做。” 当summer谈到自己为什么会突然结婚的时候,说道,她发现了她之前和tom在一起的时候不能够确定的事。这让tom又更加伤心。

我不知道编剧是否是故意这么策划,让tom显得EQ很高。当离开的时候,还不忘祝福一句。至少对于我来说,诅咒的话不会从我嘴里说出来,但是祝福的词我也无从提起。

试图找到tom是如何调整心情,但是发现他像行尸走肉一般度过了一年。里面就是略略一句,”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日起日落,没有什么特别。“ 并没有太多的提示。至于后来的autumn,自己更加没有概念了。

或许,正如别人所说的那样,以后自己再回头看这件事情的时候,自己会觉得当时很傻,也就那么回事。我笑道,我也很喜欢这种感觉,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很傻,很简单。不是么?